MySQL深入08-为什么会选错索引
# MySQL深入-为什么会选错索引
相关文章:
MySQL高级-索引使用 (opens new window)
在使用索引的过程,会由于MySQL选错了索引,导致一条本来执行速度很快的SQL语句却需要很长的时间。
首先我们创建一个简单的表,并利用存储过程往其中插入10万条记录。
CREATE TABLE `t` (
`id` int(11) NOT NULL,
`a` int(11) DEFAULT NULL,
`b` int(11) DEFAULT NULL,
PRIMARY KEY (`id`),
KEY `a` (`a`),
KEY `b` (`b`)
) ENGINE=InnoDB;
delimiter ;;
create procedure idata()
begin
declare i int;
set i=1;
while(i<=100000)do
insert into t values(i, i, i);
set i=i+1;
end while;
end;;
delimiter ;
call idata();
接下来我们执行一条查询语句:
select * from t where a BETWEEN 10000 and 20000;
我们使用 explain 命令来分析一下:
可以看到key为a
,说明优化器在索引选择的时选择了索引a
。
下面我们使用两个事务在进行如下操作:
sessionA就是开启了一个事务。随后,sessionB把数据都删除后,又调用了 idata 这个存储过程,插入了 10 万行数据。
这时候,session B 的查询语句 select * from t where a between 10000 and 20000 就不会再选择索引 a 了。我们可以通过慢查询日志(slow log)来查看一下具体的执行情况。
set long_query_time=0;
select * from t where a between 10000 and 20000; /*Q1*/
select * from t force index(a) where a between 10000 and 20000;/*Q2*/
- 第一句,是将慢查询日志的阈值设置为 0,表示这个线程接下来的语句都会被记录入慢查询日志中;
- 第二句,Q1 是 session B 原来的查询;
- 第三句,Q2 是加了 force index(a) 来和 session B 原来的查询语句执行情况对比。
慢查询日志:
可以看到,Q1 扫描了 10 万行,显然是走了全表扫描,执行时间是 40 毫秒。Q2 扫描了 10001 行,执行了 21 毫秒。也就是说,我们在没有使用 force index 的时候,MySQL 用错了索引,导致了更长的执行时间。
# 优化器的逻辑
选择索引是MySQL Server层的优化器负责选择索引的工作。而优化器选择索引的目的是找到一个最优的执行方案,并用最小的代价去执行语句。
在数据库里面,扫描行数是影响执行代价的因素之一。扫描的行数越少,意味着访问磁盘数据的次数越少,消耗的 CPU 资源越少。
当然,扫描行数并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,优化器还会结合是否使用临时表、是否排序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。
对于上述我们的实验操作,问题所在就是判断扫描行数的时候出现问题了。
# 扫描行数如何判断
MySQL在真正执行语句之前,是不能精确知道满足这个条件的记录又多少条,而只能根据统计信息来估算记录数。
这个统计信息就是索引的“区分度”。显然,一个索引上不同的值越多,这个索引的区分度就越好。而一个索引上不同的值的个数,我们称之为“基数”(cardinality)。也就是说,这个基数越大,索引的区分度越好。
通过show index的方法,我们查看t的索引情况。可以看到t表的三个索引的基数都不相同,而且都不精确。
# 如何得到索引的基数
索引基数的计算是通过采样统计
的方式。
采样统计的时候,InnoDB默认会选择N个数据页,统计这些页上索引的不同值,得到一个平均值,然后乘以这个索引的页面数量,就得到这个索引的基数。
如果计算索引的基数把整张表的数据一行一行取出来,虽然是精确的结果,但是太耗时间。
由于数据表是会持续更新的,索引统计信息也不会固定不变。所以,当变更的数据行数超过 1/M 的时候,会自动触发重新做一次索引统计。
在 MySQL 中,有两种存储索引统计的方式,可以通过设置参数 innodb_stats_persistent 的值来选择:
- 设置为 on 的时候,表示统计信息会持久化存储。这时,默认的 N 是 20,M 是 10。
- 设置为 off 的时候,表示统计信息只存储在内存中。这时,默认的 N 是 8,M 是 16。
# 索引选择代价问题
在show index from t
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索引的基数不够精确,但是大体相差不大。但是为什么最终优化器选择了去扫描全表呢?
这是因为,如果使用索引 a,每次从索引 a 上拿到一个值,都要回到主键索引上查出整行数据(回表),这个代价优化器也要算进去的。
而如果选择扫描 10 万行,是直接在主键索引上扫描的,没有额外的代价。
优化器会估算这两个选择的代价,从结果看来,优化器认为直接扫描主键索引更快。当然,从执行时间看来,这个选择并不是最优的。
下面我们来看如下查询语句:
select * from t where (a between 1 and 1000) and (b between 50000 and 100000) order by b limit 1;
试想一下优化器会选择哪一个索引呢?
- 如果使用索引a进行查询,那么就是扫描索引a的前1000个值,然后取到对应的id,再去回表查到每一行数据,然后根据b字段进行过滤,需要扫描1000行。
- 如果使用索引 b 进行查询,那么就是扫描索引 b 的最后 50001 个值,与上面的执行过程相同,也是需要回到主键索引上取值再判断,所以需要扫描 50001 行。
如果选择索引a只需要扫描1000行,而索引b则要扫描50001行,从行数的角度我们觉得可能选择索引a要快一些。
下面我们使用explain来分析一下:
可以看到最终优化器选择是索引b,而且扫描的行数也不50001行。
优化器选择索引,不仅考虑扫描行数,也考虑是否建临时表以及是否排序。
这里优化器选择索引b的原因:
- 因为有 order by b,优化器认为走索引 b 可以避免排序。
- 又有 limit 1,优化器认为只要找到了 1 条满足条件的记录,索引 b 的遍历就可以提前终止,虽然可能要遍历 50001 条记录,但是优化器认为这是值得冒险的事,所以决定了走索引 b;
# 索引选择异常和处理
在上诉我们的实验中,会因为优化器选择了错误的索引导致sql语句执行速度很慢。那么我们如何去处理索引选择异常的情况呢?
# force index
MySQL 会根据词法解析的结果分析出可能可以使用的索引作为候选项,然后在候选列表中依次判断每个索引需要扫描多少行。如果 force index 指定的索引在候选索引列表中,就直接选择这个索引,不再评估其他索引的执行代价。
相当于我们强制了优化器去选择我们指定的索引。
缺点:
- SQL语句书写不够优雅
- 如果索引名字更换了,对应SQL语句也需要更换
# 修改sql语句
我们可以考虑sql语句,引导Mysql使用我们期望的索引。
在上诉例子中,显然把“order by b limit 1” 改成 “order by b,a limit 1”,就可以让优化器走索引a。
之前优化器选择使用索引 b,是因为它认为使用索引 b 可以避免排序(b 本身是索引,已经是有序的了,如果选择索引 b 的话,不需要再做排序,只需要遍历),所以即使扫描行数多,也判定为代价更小。
现在 order by b,a 这种写法,要求按照 b,a 排序,就意味着使用这两个索引都需要排序。因此,扫描行数成了影响决策的主要条件,于是此时优化器选了只需要扫描 1000 行的索引 a。
# 建立更适合的索引
有时候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去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索引。
# 小结
优化器选错索引的原因:
- 扫描行数(索引的基数)
- 排序
- 回表查询
选错索引处理的方法:
- force index
- 修改sql语句
- 建立更适合的索引